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從全局高度看待旅游貿易逆差攀高
十一黃金周剛過,相信很多人還有“到哪去了”的興奮感。本期就說說旅游業(yè)的熱門數據。
最火的當屬出境游。攜程旅游網的預訂數據顯示,境外出游人數占到今年國慶假期總出行人數的一半,創(chuàng)歷史新高。而中國旅游研究院最新預測,今年旅游貿易逆差將達1000億美元,更引起了各方的關注。2009年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才20億美元,到如今即將沖上千億,增勢可謂迅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
我國旅游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還是近些年的事。自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我國出境旅游人數年增長率都在兩位數以上,而入境旅游人數停滯不前。2013年,我國近1億人次出境旅游,境外旅游消費102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同期,我國入境旅游1.29億人次,同比下降3%;旅游外匯收入480億美元,同比下降4%。
從出入境游此長彼消的態(tài)勢不難看出,在外需疲軟的大背景下,中國需求巨大能量正在逐步釋放。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有目共睹。伴隨著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加上相關政策的支持與鼓勵,有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傳統(tǒng)的國人,走出國門看世界已成為新的時尚。有預測數據顯示,未來10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數將再翻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出境旅游消費金額遠高于入境旅游消費,逆差不斷擴大。2013年中國居民出境旅游人均花費1368美元,相當于當年入境人均消費3倍左右。購物通常是旅游消費的重頭戲,國人出境游偏愛購物,近期網上就傳出16萬中國游客涌入韓國搶購商品的新聞,當地商家賺得盆滿缽滿可想而知。有人不禁要問,為何肥水流入外人田?表面上看,游客出于價差考慮到國外購買奢侈品是一個因素。深究起來,還是我國旅游業(yè)乃至服務業(yè)存在明顯短板所致。由于國內服務業(yè)供給不足,商業(yè)環(huán)境不完善,商品和服務品牌、品質及性價比未獲市場青睞,中國旅游業(yè)在這場國際吸金大戰(zhàn)中處于下風。
數據顯示,在發(fā)達國家,旅游購物要占到旅游經濟的50%至60%,而我國旅游購物占旅游總收入不到30%,差距十分明顯。國務院日前印發(fā)的《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境內旅游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城鄉(xiāng)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業(yè)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把旅游購物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有關方面表示,將實施中國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我國旅游商品設計水平,進一步推出有特色、有市場吸引力的旅游必購品,發(fā)展地方特色的購物街區(qū),協(xié)調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境外游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和出境旅游購物政策的落地。
總體而言,旅游業(yè)屬于戰(zhàn)略性產業(yè),應從全局高度看待旅游貿易逆差攀高現象,既看到其在平衡我國國際貿易順差、緩解外匯儲備壓力、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的現實作用,又要正視產業(yè)差距,加快結構調整,提升服務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充分發(fā)揮旅游對促進消費的積極帶動作用,聚攏中國旅游的人氣與商機。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旅游 貿易逆差 出境 購物 中國